自2020年1月開始,新能源汽車便迎來了它的關鍵節點。
補貼取消,融資困難,國內汽車市場行情下滑等諸多原因,讓國內新能源汽車的未來處于迷霧之中,一些新能源車企在失去補貼后,已經游走在資金斷裂的邊緣,雪上加霜的是特斯拉在上海的超級工廠已經正式投入運行,第一批國產Model 3已經交付給了普通車主,在外有強敵,內部乏力的情況下,各大新能源車企將如何打開這一局面?
獨木難支,強強聯合才能走得更遠
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初始階段,國家的補貼政策讓許多新能源車企都過上了不愁資金的日子,那時的大部分新能源車企,都將資金落在了如何擴大市場份額上,對于車型的投入研發卻少之又少,沒有完整的產品線規劃,這就造成了車企品牌響亮,但產品無力的現象,影響了品牌的市場口碑。各大新能源車企也意識到了這一點,及時調整了方向。但技術上的突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,各新能源車企大部分都是造車新勢力,在汽車技術上的積累可以說趨近于0,想要在短時間內完成技術突破只能聯合更多的科技企業共同發力,而這些經歷過融資,技術合作的企業無一例外都得到了進一步發展。
比如蔚來汽車從2017年至今就經歷超過5次以上的融資,投資方包括騰訊,百度,高瓴資本,順為資本等多家公司,其技術合作也有百度,博世等強力企業加持,可以說蔚來正是通過這些技術合作不斷完善自己的產品,才有資本和特斯拉掰手腕;與蔚來相似的新能源車企還有小鵬汽車。在小鵬汽車的投資方中,不乏有阿里巴巴,富士康這樣的科技企業,在巨頭企業的技術支持下,小鵬在智能駕駛領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。
而那些沒有經歷過融資或技術合作的新能源車企將逐漸掉隊,最終黯然離場。
實現持續發展,但更要找準方向
有了融資和技術合作,新能源車企就能在市場上更加順利嗎?答案是否定的,因為大部分新能源車企的投資合作方都是互聯網和科技企業,傳統車企的入場幾乎看不到。雖然新能源汽車和傳統燃油車不同,但歸根結底離不開“車”這一基本屬性,也正因如此傳統車企多年的造車經驗就愈發重要,失去了傳統車企的經驗扶持,新能源車企的發力方向很容易發生偏離。無法找準研發和發展方向,是目前重多新能源車企面臨的困境之一,那么傳統汽車企業的投入都去了哪里呢?
以奔馳品牌為代表的戴姆勒集團在2017年和北汽集團簽署了合作協議,雙方共同增資50億人民幣建立動力電池工廠,在此之前戴姆勒集團也與比亞迪建立了合資純電動車企騰勢;而寶馬則與捷豹路虎聯手合作,共同開發新一代電子驅動技術;雷諾汽車集團則與江鈴集團達成合作協議,雙方將通過技術合作不斷提升產品力,進一步擴大江鈴集團新能源的綜合實力。
種種信息說明傳統車企往往是相互抱團合作,通過技術交換共同研發進步,這一情況也是新能源汽車進入后半場的角逐結果,此時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已經穩定,實力不足的車企逐漸退場,傳統車企的聯合發力逐漸成為市場主流,高端車代表品牌BBA正在逐步推出純電動車型,只待時機成熟殺入市場。
而在入門級領域,比亞迪,江鈴集團新能源將繼續與大牌外資車企合作,通過不斷研發改良,為消費者創造更經濟適用的好車,這一現象必然成為今后的市場主流,而與外資車企合作的新能源車企也勢必愈加強大。